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右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北大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④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 B.军事技术 | C.经济组织 | D.教育制度 |
20世纪初,中国有一文章写到:“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旗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忽而以约法暂代宪法,忽而催促制定宪法。……使全国民众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该文章是
| A.《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B.《第二次讨袁宣言》 |
|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D.《文学改良刍议》 |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①举行双边谈判 ②采用政党政治 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②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斗争
③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④都试图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