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l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
(3)依据据材料三,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称“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材料一中的“自由世界”指什么?美国为什么自认为能领导“自由世界”抵抗“极权政体”?在中国如何推行此政策?(4分)
材料二1969年7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的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2)概括材料二所述政策出台的背景,之后美国是如何实施其“亚洲政策”的?(5分)
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3)综合上述材料,“直到今天”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危害?中国应该如何应对?(5分)

(12分)“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因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太平天国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课后提供这样一种观点:“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老版人教教材则直接提问“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1)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4分)
主题二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了》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在思想领域是如何体现的?
主题三辛亥革命与社会主义道路
正因为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云波,武汉大学宣传部的扬天树等学者开始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4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6分)
材料二 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2)据材料二,指出张瑞荫认为设军机处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三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
(3)用相关史实来证明材料三中关于英国“制度创新”的观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3)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