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l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
(3)依据据材料三,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图一: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二: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三: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一、二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比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中“过分的革命活动”和“不可避免的反动”分别指什么?两者是否存在本质差别,为什么?
(2)结合所学简析你如何认识“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

材料一“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适合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斗争?
(2)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

材料一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战争悲剧的重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