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或制药厂,多以“堂”相称,如北京“同仁堂”、长沙“九芝堂”等。追本溯源,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A.张仲景 B.华佗
C.王祯 D.李时珍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美缓和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