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党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
时间 |
会议 |
内容 |
特点 |
2004年 |
十六届四中全会 |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建设的范围主要限于社会管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非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社会组织管理等) |
社会建设的范围较小,比较强调社会管理 |
2007年 |
十七大 |
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并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
社会建设的范围扩大,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卫生等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
2012年 |
十八大 |
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
社会建设的任务清晰,强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决定》。连续7个一号文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年年有新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年难得的好局面。今年文件的主题,是党中央在大范围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反复讨论、慎重决定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材料二小张是一位80后农民工,他准备返乡自主创业。他的家乡在重庆某偏僻的农村,那里盛产富硒土豆,其制成品市场需求大,但由于缺乏相应技术,品种单一,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
(1)材料一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1)为什么要强调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作为当代学生,你认为应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3月份,新设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过去的“建设部”相比较,“住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新上任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姜伟新表示,这样的名称变化正体现了国务院对住房问题的重视。
材料三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这是继4月15日“新国四条”后国务院再次对楼市发力,对房价和地价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控,旨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1)请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我国2010年的房地产新政?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杭大运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是一个连接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正因为有了运河,才能孕育出这么多运河城市,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
材料二杭州市委、市政府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以民为本、拓展旅游、综合整治”五大理念,投资200多亿元,落实“进行编制规划、修复人文生态、改善自然生态、再现旅游景观、改善居住条件、完善交通网络”等举措,基本形成便捷畅通的水陆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点的运河旅游体系;形成一批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带动了运河滨水地区商业、娱乐业、休闲业的发展;初步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基本实现运河沿线低收入阶层和城中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对京杭大运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杭州市实施运河综合保护的经济意义。
(18分)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还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及安排科技投入1461亿元。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支出如此庞大,国家的收入来自哪里?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财政的作用。 (6分)
(3)有人说,财政收入越多越有利于国家为老百姓办实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