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1年11月29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全党全社会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材料二 胡锦涛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材料三 理顺分配关系,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成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虽然缩小收入差距很难,但只要政府在制度安排、落实机制方面有保障的话,还是很有希望实现的。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中央重视扶贫开发的原因。
(2)从哲学角度分析材料二扶贫开发的举措。
(3)结合材料三,运用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理顺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材料一: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自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开。
材料三: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2)简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何影响。
材料一: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全力干预,禁止这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的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任何形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等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不得限制公平竞争。
(1)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知识,对材料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评析。
(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做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存在,出门吃饭,只能在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
结合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这一社会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吗?
(16分)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据此回答:(1)从哲学上看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24分)
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