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沈阳市行政执法人员以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勤务区)实行执法责任制的网格化管理。《沈阳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的实施,给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立规矩;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执法人员认真实行先宣传法律法规,再告知违法原因,最后才是实施行政处罚的“三段式”执法,以文明执法及时高效的新形象出现在市民群众面前。实行勤务区模式后,行政执法跳出了“突击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该市城市面貌和执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1年“沈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荣获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材料二:目前江西省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也发生深刻地变化。但在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农民工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乡镇管理与政治体制、社会公共服务滞后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2012年1月4日,江西省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的指导原则并结合江西省实际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这将促进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拓宽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渠道,增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力量。
材料三:受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2012年8月8日以来,江西景德镇市遭遇特大暴雨,市区内涝严重,部分交通瘫痪。景德镇市委、市政府8月9日对防御台风“海葵”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启动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各地按照市委要求,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防台抗台,做到不死人、少伤人”的原则,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全力以赴迎战“海葵”。在这大风大雨中,景德镇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愈发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灾后重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1)结合材料一,分析“沈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是如何坚持依法行政的。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3)运用哲学生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10分)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全面推广。农民购买家电由国家财政补贴售价的13%。根据农民消费水平,彩电单价不超过1500元、电冰箱(含冰柜)单价不超过2000元、手机单价不超过1000元。
请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简要回答:
(1)根据农民消费水平,对补贴家电单价进行限制体现了国家提倡什么消费理念?(2分)
(2)“家电下乡”项目对农民和家电企业有什么意义?(8分)
(12分)曾几何时,手机还是时尚的一种象征。今天,它已经成为甚至中小学生都拥有的普通的通讯工具。1990年,中国手机用户仅有18万户,截至2009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7亿户。面对这一巨大市场,投资商、制造商、销售商也蜂拥而上,我国出现了巨大的手机供应市场。手机经销商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使手机售价大幅下滑,我们熟悉的同种品牌的手机从几千元的价格降到了几百元。
(1)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手机生产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6分)
针对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国内主要城市房价疯狂上涨的趋势,我国政府于2010年4月出台了调控房地产价格“国十条”措施。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
材料二:2008年9月,美国次级债务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全球经济随之急速下滑,人们的消费信心也遭受重挫。
材料三:近10年来,广东省GDP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居民工资增幅却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滞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2008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32.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99.77元,农村消费量只有城市消费量的31%左右;人均GDP最高的珠三角和最低的粤东的比例是4.1:1。
材料四:2009年2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为此,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完善促进就业、工资正常增长、强农惠农、社会保障等机制。
借鉴广东的经验教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消费角度为我省经济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材料一:2008年我国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GDP增长9%,同比回落2个多百分点。
材料二: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广东去年有不少中小企业因遭遇资金缺乏、出口回落、订单减少、成本上涨以及效益下滑等问题而关闭。据广东省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计,2008年1一10月关闭、停产和外迁企业共15661家。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l)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10)针对材料二所反映问题,请你从企业经营角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