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 B.没有自然灾害 | C.人民生活的富裕 | D.社会安定团结 |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一战爆发 | B.十月革命胜利 |
C.苏联解体 | D.马克思主义诞生 |
下列运动中的口号,出现最晚的是
A.“扶清灭洋” |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C.“民主、团结、和平建国” |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几年之内,四百家以上的新期刊出现,文章充满了白话文风格的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复兴的内容。从孔子到最受人崇敬的古代传奇人物到包办婚姻和裹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上述现象开始于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国共合作时期 |
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概况,导致民间社团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运动的开展 | B.科举制度的废除 |
C.民族经济的发展 | D.西学东渐的深入 |
“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威廉•李卜克内西意在说明德国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
C.继承了普鲁士扩张政策 | D.德国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