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某牙膏中不溶于水的成分是否含有Al(OH)3,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取滤渣加入稀氨水中,不能溶解 |
B.取滤渣加入NaOH溶液中,能溶解 |
C.取滤渣加入稀盐酸中,能溶解 |
D.将滤渣平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稀盐酸中,均能溶解 |
在常温条件下,下列对醋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pH=5.6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
B.将pH=a的醋酸稀释为pH=a+1的过程中,c(CH3COOH)/c(H+)变小 |
C.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c(CH3COO-)-c(CH3COOH)=2[c(H+)-c(OH-)] |
D.等体积pH=a的醋酸与pH=b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时,存在a+b=14 |
如图所示,图Ⅰ是恒压密闭容器,图Ⅱ是恒容密闭容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在Ⅰ、Ⅱ中分别加入2 mol X和2 mol Y,开始时容器的体积均为V 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状态: 2X(?)+Y(?)aZ(g)。此时Ⅰ中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质Z的化学计量数a = 2 |
B.若Ⅱ中气体的密度如图Ⅲ所示,则X、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 |
C.若X、Y均为气态,则在平衡时X的转化率:Ⅰ﹤Ⅱ |
D.若X为固态、Y为气态,则Ⅰ、Ⅱ中从开始到平衡所需的时间:Ⅰ>Ⅱ |
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
![]() |
![]() |
|
现象 |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
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
B.进一步反应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C.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1)=Mg(1)+ Cl2(g)的 △H>0 △S>0 |
B.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正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C.氯化镁溶液加热蒸干得不到纯净氯化镁固体 |
D.常温下,向饱和![]() ![]() |
化学平衡常数(K)、电离常数(Ka、Kb)、溶度积常数(Ksp)等常数是表示、判断物质性质的重要常数,下列关于这些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有关,与催化剂无关 |
B.Ka(HCN)<Ka(CH3COOH)说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氢氰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
C.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同浓度的氯化钠和溴化钠溶液,先产生浅黄色沉淀,则Ksp(AgBr)>Ksp(AgCl) |
D.当温度升高时,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Ka、Kb)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