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国之梦】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孙中山“救国之梦” 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其救国之梦最突出的贡献和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2分)
【建国之梦】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1分)该道路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分)
【强国之梦】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梦、入世梦、飞天梦、奥运梦、世博梦、航母梦先后实现
(3) 上面材料中的“回归梦”是哪一方针的成功实践?“入世梦”的实现顺应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潮流?(1分)你认为上述“中国梦”的实现原因是什么?
(4)综上,你觉得“中国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你在欢乐的人间所掌握的“神圣的钥匙”的敬畏在阻止着我,假若不是这样的话,我还要使用更严厉的言语呢: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但丁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1)材料一中但丁批判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莎士比亚赞美的是什么?
(3)两人的作品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
(4)以此精神为核心,欧洲掀起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某同学使用主题式学习方法复习这一主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共12分)
步骤一:自主学习,构建结构。
请在下列结构图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步骤二:走进历史,体验探究。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本主义制度。请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图: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7-19世纪时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当时的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
(3)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历了两个阶段,请说出两个阶段中分别扫除了什么障碍?
(4)纵观以上国家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共13分)
(1)李明同学用表格形式演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时期 |
时间 |
标志 |
影响 |
|
第一次合作 |
? |
1924-1927 |
国民党一大召开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第一次分裂 |
土地革命 |
1927-1937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大革命失败,日本侵略 |
第二次合作 |
? |
1937-1945 |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取得抗战胜利 |
第二次分裂 |
解放战争 |
1946-1949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
海峡两岸分裂 |
请问:国共两党分别在什么时期进行过两次合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2)材料一
图1图2
材料二: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1936年12月17日《桂林日报》
材料三:1945年,毛泽东、蒋介石和美国特使赫尔利在重庆的合影。
①材料一中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图2人物是谁?他与该校有什么联系?
②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结局如何?简述其历史影响?
③材料三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叫什么?既然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还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
(3)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团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的“和平之旅”。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实现社会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zhí)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右图为江南制造总局)
材料二: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百日维新”和义和团的失败清楚地表明,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1911年爆发这一革命,它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以共和政体来取代。
——摘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革命具体指的是?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发起什么运动?
(4)根据四则材料,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
辛亥革命前 |
辛亥革命后 |
|
礼节变化 |
叩头 |
鞠躬、握手 |
称呼变化 |
大人、老爷 |
先生、君、同志 |
①②
(1)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________。
(2)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________(城市)的租界使用。
(3)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