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军机处是在什么朝代开始设置的?两朝政治制度的调整,有什么共同作用?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在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民国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哪些重大意义?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宪法是由哪一次大会通过的?它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哪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主政治的认识。
(17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引领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下列《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中的几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 789卑,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1)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5分)
材料二“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 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
(2)结合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6分)
材料三“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3)导致这—时期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经济、政治原因分别是什么? (3分)
材料四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在1945年,即使是一位最乐观的预言家,也无法想象到这种文明所具有的广泛程度和它的特征。”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欧洲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 (3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年代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工业生产指数 |
43 |
56 |
67 |
94 |
100 |
工资增长指数 |
64 |
70 |
81 |
90 |
100 |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3分)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 (4分)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 (1分)试分析其原因。(2分)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结合你所学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1分)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 (1分)试分析其历史原因。(2分)结合所学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4分)
阅读材料: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成为可能。大不列颠首先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其资本从1750年的英币50,000万镑增长到1800年的150,000万镑.1833年的250,000万镑和1865年的600,000万镑。……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阶级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则坚持认为,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多数人却在遭受无情的剥削,其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财富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
(2)你认为材料中“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观点?指出理由。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政治家致力于避免革命的发生。1909年,王室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济贫法的报告》。报告主张废除单纯从救济贫民着眼的济贫法,由国家从教育、就业、卫生、养老等方面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3)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政府的措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