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
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
D.进乎技矣进:进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故汉追及之 |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合于《桑林》之舞 |
C.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愿为诸君快战 |
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
C.谁得而族灭也。 |
D.是何楚人之多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有下度 度:限度 |
B.除为郎,给事黄门除:授予官职 |
C.于时人皆少之少:缺少 |
D.而论不诡于圣人诡:违背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实好古而乐道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填然鼓之 |
C.乃从阁上自投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更阅贤知,为所称善 为天下笑者,何也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2)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文中,桓谭认为扬雄的书能流传后世,有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元晖传
(1)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也。祖深,魏恒、朔二州刺史。父翌,尚书左仆射。晖须眉如画,进止可观,颇好学,涉猎书记①。少得美名于京下,周太祖见而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席共砚,情契甚厚。
(2)弱冠,召补相府中兵参军,寻迁武伯下大夫。于时突厥屡为寇患,朝廷将结和亲,令晖赍②锦彩十万,使于突厥。晖说以利害,申国厚礼,可汗大悦,遣其名王随献方物。俄拜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保定初,大家宰宇文护引为长史,会齐人来结盟好,以晖多才辩,与千乘公崔睦俱使于齐。迁振威中大夫。武帝之垮突厥后也,令晖致礼焉。加开府,转司宪大夫。及平关东,使晖安集河北,封义宁子,邑四百户。
(3)高祖总百拼,加上开府,进爵为公。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奏请决杜阳水灌三畤③原,溉舄卤④之地数千项,民赖其利。明年,转左武候将军,太仆卿如故。寻转兵部尚书,监漕渠之役。未几,坐事免。顷之,拜魏州刺史,颇有惠政。在任数年,以疾去职。岁怜,卒于京师,时年六十。上噬悼久之,救鸿护监护丧事。谧曰元。
【注释】①书记:指书籍、书犊等②赍:ji携带③畤:zhi土高出的地方。④岛卤:xilu盐碱地。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①周太祖见而礼之()②晖说以利害()下面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少得美名于京下”相同的一项是()
A.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也 | B.于时突厥屡为寇患 |
C.晖说以利害 | D.若属皆且为所虏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同席共砚 ,情契甚厚。
②遣其名王随献方物。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元晖不仅长相英俊,而且行为举止也很得体。 |
B.因为元晖可爱又善良,所以周太祖就让他陪伴自己的儿子。 |
C.因为元晖多才善辩,所以周太祖经常派他出使的任务。 |
D.元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显著,颇得皇上信赖。 |
请分别从文中三个段落中找出最能概括各自段落核心内容的词语填在下面空格中。(限4字内)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伶官传序欧阳修
(1)鸣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类。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雕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钦?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1)函梁君臣之首()(2)君臣相顾()下列各组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盛衰之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以三矢赐庄宗 而皆背晋以归梁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与其所以失之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本文是一篇史论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就某个语言特点作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故 | B.故、而 | C.则、乃 | D.而、则 |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
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2)然则德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
(4)遂适齐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 |
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 |
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