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化遗址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文物有:(1)陶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2)有刻画符号的陶尊;(3)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4)1立方米的碳化粟。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
A.手工业门类齐全 | B.已出现成熟文字 |
C.产生了贫富分化 | D.具有江南文化的特征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
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 |
C.“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
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