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
晚清外交家黄遵宪在一首咏物诗中写道:“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诗中歌咏的新奇事物是
A.邮政 | B.电话 |
C.电报 | D.电影 |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
A.《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 B.《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
C.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 D.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
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广东第二兵工厂1938年4月迁重庆,济南兵工厂1938年4月由西安再迁重庆,上海炼钢厂1938年8月由汉阳再迁重庆。上述工厂内迁重庆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B.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
C.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 | D.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
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 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 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
观察下列示意图,促成1919年、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两度出现发展高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实现政治统一 | B.经济结构趋于完整 |
C.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 D.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