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完成下列三组连线题。
将下列反映人文精神的作品与国家正确连线。(3分)
作品                            国家
《蒙娜丽莎》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意大利
《牡丹亭》                      中国明代
将下列著名人物与主要政治主张.言论进行正确连线。(3分)
著名人物                    政治主张、言论
培根                       “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卢梭                      “人民主权说”
伏尔泰                     “知识就是力量”
将下列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与人物进行连线。
人物                     发明创造
瓦特                     蒸汽机
史蒂芬孙                 发电机
格拉姆                   电动机
西门子                   蒸汽机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⑴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请分析原因。
⑵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⑶图示中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比重中达到顶点是在什么时期?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这一时期美国推行了什么对外政策?
⑷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⑵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
⑶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⑷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2001年版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四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
双边贸易额(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
1972年
11
--
0
2006年
2073
480
233

材料五 2009年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就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巡视船一事,向日本驻华使馆官员提出严正交涉。
请回答:
(1)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那段"不幸的历史"?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五,请你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的身份发表一份简短的声明,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