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苏格拉底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明治宪法,又名大日本帝国宪法,颁行于l889年,是日本的首部现代宪法。在明治维新时期获通过,是根据普鲁士模式建立出来的一套君主立宪制。在该宪法中,天皇是一位活跃的统治者并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力,但国家财政预算的批核权力却在国会手上。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它规定,日本国实行以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本国国家议会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整理自《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l947年日本昭和宪法与日本l889年宪法的不同。(4分)
(2)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日本现行宪法的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最重科,上下隔闲人心涣。l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二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为得失?狃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郑观应、康有为二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哪些主张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反映的实质是什么?(5分)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历史处从事档案研究近30年的索朗旺堆说:“过去有一首藏族民谚形容农奴的生活,‘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旧西藏农奴居住在世界最高处,却生活在世界最底层。”
1956年,毛泽东写信给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表示不准备立即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但达赖喇嘛等旧西藏上层集团和一些农奴主仍在1959年3月发动了企图永远保存农奴制的武装叛乱,达赖本人逃到印度并成立“流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在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下的封建农奴制,使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得土地,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参与叛乱的贵族们的财产被分给农奴,政府还对其他农奴主的财产进行赎买。新杂·丹增曲扎回忆说:“当时人们从家里拿出地契放在一起烧,然后通宵达旦地围着火跳锅庄。”
——整理自《西藏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分析西藏农奴的生存状况和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中对各类贵族的不同政策。(6分)
(2)根据材料,概括1959年后西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新面貌。(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由特定的中国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所派生,呈现了一种不可杭拒的理论规定性,从而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如谋统一、讲义战,求和平、重防守,建威梢萌、伐谋伐交等。清廷以中国传统的“德治”价值观和“义战”战争观念看待近代海上战争,对新的战争根源、战争形势判断失误;以中国传统的“守战”理论指导战争,采取了消极的“专守防御”,处处被动,屡失战机;对中国传统的“谋战”理论运用有失偏颇,重外交而轻军事,重威慑而轻实战,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惨败。然而,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
——张炜《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与北洋海军的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6分)
材料二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看法并简要评论。(8分)
材料三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
《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3)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