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苏格拉底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希拉里·克林顿在接受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对她的国务卿提名进行的审查时说:“单靠美国无法解决最为紧迫的问题,而没有美国世界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美国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世界也想让美国领导。”
——2009年1月15日新华网专稿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是指什么?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承担大国“责任”采取了那些措施?这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致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材料三种“王制遂灭”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这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
(2)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二例,并指出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乐与为朋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社会风气与观念?
(2)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每年71亿美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材料二: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


26.5
30
29.6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请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