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均低于西欧平均水平,然而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史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先那种在权力和资源基础上的封建割据被一个更集中的体系所代替,在1485年的内战中崛起的亨利七世,没收了许多封建贵族的地产。他还剥夺了贵族蓄养武装家奴的权力,从那以后,贵族在乡下的住宅不再构筑防御工事。他的儿子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创立了一个奉行温和新教的国家教会制度,废除了僧侣等级制度,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占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土地)。他的女儿伊丽莎白挥霍掉了主教的财产,这些资产通过王室的出售和赠送落入到商人和绅士阶层手中。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英国颁布《航海条令》,法国也颁布了相似法令,禁止荷兰与英法的殖民地进行贸易,贸易保护政策,损害了荷兰的利益,使荷兰经济丧失了活力。海外商业利益的减少和国内产业的低迷,迫使荷兰商业资本家将储蓄投资到英国,荷兰的商业资本推动了英国的产业发展。
为了商业利益,英荷爆发了战争,发达的产业为英军注入强大的动力。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实现了现代化,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为英国提供了充裕的军费。而与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相比,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英国造成了损失微不足道。
材料三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的确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英国的农业变化造成的,圈地运动和农业科学的应用改变了一切,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超越荷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己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大清会典》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640—1688年英国爆发反对绝对王权的革命。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文明史》
问题:
(1)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2)17、18世纪的“双元革命”是如何“启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
(3)结合17、18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特征,分析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类似西方的“双元革命”?
(4)列举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中国人对现代化的三次探索,最终结果有何相似之处?有何启示?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孙中山回到上海,着手写《会议通则》一书,后改名为《民权初步》。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爱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材料二】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材料三】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三、会员发动议而坐。四、主座接述其动议。五、主座界机会以讨论。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大多教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问题:
(1)据材料二、三,孙中山认为开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上述规则,孙中山是怎样理解民主的内涵的?
(3)为什么孙中山认为国民学开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时期 |
城镇总人口增加量 |
人口移动人数 |
劳动力移动人数 |
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 |
劳动力移动年平均人数 |
1982—1990年 |
8715 |
6510 |
3208 |
814 |
401 |
1990—1995年 |
4979 |
3901 |
2020 |
780 |
404 |
1996—2000年 |
10732 |
10237 |
5732 |
2030 |
1146 |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固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后……从3月9日至6月19日,连续开了99天特别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对付危机的法案。这些法案统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史纲》下册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说“它行得通”,而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的不同反应。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施?它能否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说明理由。
(3)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