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
有学者把《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共 |
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田剥削者”指的是
A.侵华英军 | B.英法联军 |
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 | D.八国联军 |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
C.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 |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
某条约规定:“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划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