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的法家思想
D.董仲舒的新儒学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

A.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