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材料二: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9万吨
52.4
153.6
546.2
棉纱
1933
44.5万吨
73.5
147.4
734.8
棉布
1936
27.9亿米
67.7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具体指发生了什么事件?罗斯福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是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3)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0%,公元1000年以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1)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就有哪些?(3分)
(2) 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
(3) 16 世纪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