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 A.崇尚“富而好礼” |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
| C.鄙视“货殖功利” | D.重农抑商观念被废弃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
|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
|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
|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
|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 D.为巩固国家统一提供了条件 |
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度( )
| A.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唯一内容 |
| 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 |
| 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 |
| 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其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评论的对象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都批判了中央集权制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