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权利法案》规定:
凡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擅自废除法律或僭越法律。
凡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凡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国会应时常集会……——《权利法案》
请回答:
①《权利法案》对权利进行了怎样的分配与规定?
②这部法案所体现的核心政治价值是什么?它对西方今天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何影响?
③请你谈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政治体制所呈现的优点与不足。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在经济、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的?(4分)
(2)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对西藏、新疆地区加强有效管辖的。(各举一例,4分)
(3)请指出明末清初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两个事例(4分)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2分)举两个典型实例说明这一伟大构想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2分)
在全球史观的广阔视野下,中外交往史成为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古老的中国一路走来,外交的成败见证了民族的荣辱和国力的兴衰。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盛世雄风:古代中国的辉煌外交】
材料一
(1)图一、图二见证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兴盛。图一中商路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图三是我国古代订立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写出该条约的完整名称。
【睡狮哀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开始至解放战争结束,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同西方列强先后订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挣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3)有一座城市,因为晚清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而成为近代屈辱外交的起点,它是哪座城市?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政府同列强订立的一个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际性条约是什么?
【巨龙风采:新中国的和平外交】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曾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0年代中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跨入新世纪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挥舞出东方巨龙的独特风采!
(4)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请列举两项70年代初期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5)“跨入新世纪后,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一例说明之。
(6)回眸从古至今的中外交往,你有何感想或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嫦娥二号卫星
材料二 2010年11月8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数万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结果。探月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带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三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公民的科学素质通常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3.27 % , 虽比2001 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但仅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水平。
(1)材料一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中,我国有些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请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由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指出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2011年3月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发生爆炸。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及新能源利用的看法?
材料五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温家宝《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
(4)面对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你认为中国应如何积极应对?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 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三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
(3)面对材料中所说的“危难困境”,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中国和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对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都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请填充下表空白处:
历程 |
探索的主要内容 |
革命 道路 |
苏联(俄):以武装起义为开端,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中国: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
经济建 设道路 |
苏联:继列宁的探索之后,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了,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
中国:通过,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共十五大上,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5)通过上述材料和回答,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并广招学生,大办私学,最终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1)材料中“创立学说并广招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材料中的“繁荣局面”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你认为太宗皇帝是通过完善什么制度“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该制度最终废除于何时?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大批外国教育家被请到日本办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学校任教。
(3)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该事件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材料四 1916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下,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思想活跃的教授。北大各种社团、刊物风起云涌,对全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为随后发生的一场爱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4)材料中所提到的几位教授是当时什么运动的代表人物?“随后发生的一场爱国运动”是指什么运动?
材料五新华社北京2011年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5)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