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日建交,数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
C.日本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B.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D.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A.欧洲共同体形成 |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
图4为美国与四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
D.“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