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要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什么描写?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是“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下列理解你认为哪项是不大恰当的?( )
A.朴素的语言,看似木讷,却表现了老王的老实厚道。 |
B.体现了老王利索的处事手法和独特的语言艺术。 |
C.是拼尽了余生的力气说出来的话,艰难而执着。 |
D.老王的话令作者“一再追忆”,印象深刻,引起对不幸者的的生存状况的严肃思考。 |
作者刻画人物非常细腻、生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文中加线的“镶嵌”能否换成“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加线的“强笑”能否换成“笑”,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在我们身边像老王那样生活艰难却又善良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过年
①在我初二那年五月,寡居六年的母亲带着我改嫁了。
②我知道,母亲再不必为我走十里山路上学担心了,我家那两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也会在这一季的风雨中坍塌。母亲还告诉我:“就你一个,省心哪!”
③可当见到那个头发花白、长了张驴一样黑长脸的鳏夫时,我抱着母亲差点哭出声。我什么都不叫他,无法避免时,就用“他”代替。
④新家门前是火车站,有三间红墙灰瓦的工作室,虽然每天只有两列对开停一分钟的客车,和偶尔待避的几节货车厢,但那嘹亮的鸣笛声,和两条红禍色锈迹斑驳的钢轨,还是宣告了它与其他乡村的不同。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这都是我愿意接受的。
⑤小站每天一个值班员,二十四小时吃住在那里,两班倒。我发现,每次见到那两人,他都长脸堆笑,谄媚又殷勤,不过总是那两句:“今儿当班儿呀?接车呢?铁路服真神气……”他还把家里的嫩黄瓜、尖辣椒、水萝卜等小菜儿送过去:“第一茬,尝尝鲜儿。想吃园子摘去。”其实昨天他就对另一位这么说过了,我很不屑。
⑥母亲却说:“人家能告诉你几点来车,跟司机多说几句话,小旗晚摆一分钟,这就成全咱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煤。来这里待避的多半是拉煤的空车皮,他总是第一个爬进去扫煤。有时是一土篮带块的优质煤,有时是编织袋煤粉。一次运气好,还捡了一捆干海带。可他那个西房山偏厦总也装不满。后来我才清楚,他在里面挖了地窖,偏厦周边用油毡纸蒙着总也不动的柴火,其实是为地客防潮的。
⑦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我也看不起他的贪得无厌﹣﹣煤扫家来也不烧,还总去抢干吗?
⑧好在时间不久,我就到县城读高中了,每月只回家一次。
⑨三年后,他风湿性关节炎加重,再也爬不上火车了,我也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欢欢喜喜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七千多元的学杂费却令我和母亲犯了愁,母亲为难地说:“还得做套新行李呀。”“再买几件新衣裳!”他说完就出去了。
⑩第二天,家里来了一辆蓝色解放牌大卡车,他领人扒了偏厦,竟然拉走两车的煤,卖了四千多块钱。想到我以前那样对他,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⑪大学期间,我周末和寒暑假都在做家教,很少回家,生活费用基本自理。大四那年寒假,我一天三个一对一辅导高三学生,年三十才回家。当我把三千元钱放到饭桌上时,母亲乐得直搓手,又摸着我头说儿子出息了。他也笑出满脸楣皱,鱼一样东游西逛,挨家讲我如何如何了得。
⑫工作第二年,我就在省城貸款买了房子,本想装修完带他们来住几天,可在冬至前一天,母亲因路滑摔出脑出血,去世了。送走母亲,我一遍遍翻检家里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打点好,准备烧完头七带走。
⑬那天早上,他端给我一碗混汤挂面,就独自坐在炕沿边,目光空洞地对着地面出神。他明显瘦了,脸看上去更长,两只手像疙疙瘩瘩的枯树权搭在腿上。我放下碗,搜遍全身,把所剩七千八百元整钱都留给了他。他眼角发红,看着我说不出话。我急忙回避了。
⑭起风了,铜钱大的雪花在空中翻飞。预计火车就要进站,我拎起两个提包,他忽然像醒悟过来,伸手来帮忙。我说:“下雪呢,别出去了。”
⑮走出院门,我回头再次看了看这个名义上住了九年,实际没住满两年的房子,心说,我跟你再无瓜葛了!我心一横,快步走出院子。
⑯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我艰难地走到登车口,放下提包,调转身子紧固领口时,突然发现,他正袖着手,迎风站在小站东南角。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绿皮火车夹带风雪呼啸着驶入算我才三个旅客的站台。我冒着打脸的雪花登上车门,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车就启动了。我看见,那个被风雪裹挟的树桩向前挪了挪,眼前瞬间模糊。
⑰回来后,我总会想起那个风雪中的黑影。
⑱腊八那天,我几乎一夜未眠。
⑲翌日出门,我直接去了邮局买了张印有大红灯笼的明信片,投入邮筒。地址写的是小站后院,内容简单的几个字他都认得﹣﹣爸,我回家过年。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理清“我”对他的情感变化。
① ﹣﹣② ﹣﹣理解、关心﹣﹣③ ﹣﹣敬爱、依恋
(2)选文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
(3)分析选文⑬段中他“看着我说不出话”的原因。
(4)体会选文⑯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
②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⑤段对他的语言描写,目的是表现他的性格开朗,能说会道。
B.选文⑪段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他的自豪、欣慰之情。
C.选文段⑭中画线句子是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寒冷悲凉气氛,为下文写他仍冒着风雪送“我”做铺垫。
D.选文段中“爸,我回家过年”一句,语言简洁朴实且饱含深情,含蓄⑲表达了文章中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阃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黃,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轔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裏、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③④段不能调换位置,请说说理由。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素的前世今生
梁文杰
①为纪念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編制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现代科学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是“科学共同的语言”。时至今日,科学家依然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获得启迪。
②元素周期表最初只有63个“成员”,随着人类认知的提高,这一“大家庭”扩充到了目前的118种元素。其中90种为自然元素,另外2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面像洋葱一样“包裹”着一层层电子,每层可以填充的电子数不同。如此一个个一层层地填充下去,就构成了目前的已知元素。元素周期表的伟大之处,是通过横纵排列揭示了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周而复始的性质变化,为人类寻找世界規律奠定了基础。
③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有望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都是核聚变反应的产物,其变化蕴含着极大的能量。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比铁轻的元素聚变以及比铁重的元素裂变都会释
放出核能。一般认为,宇宙大爆炸和随后的核聚变产生比铁轻的元素,而恒星衰老产生的超新星爆发这样的高能过程才会产生比铁重的元素。目前核电站中均依靠重元素核裂变产生能量,利用的就是上一次超新星爆发时储存的能量,从原料的可靠性和蕴含的能量来说均不如轻元素的核聚变。所以,不少大国正加紧研究国家点火计划,期望实现轻元素的可控核聚变,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④需要警示的是,地球上的一些元素很稀缺,有些甚至可能会消失。欧洲化学学会最近公布的一张图表显示,氦(hài)、铟(jīn)等元素随着人类的使用,在未来100年或更短时间内会越来越难以获得。其中铟是手机触摸屏的关健材料,以现在的消耗速度,只够使用10至20年。因此对手机的收利用工作需要引起足够重視。与此类似,镓(jiā)、砷(shēn)和锗(zhě)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同样面临供给不足的威胁。而氯元素虽然占比不小,却容易在太阳的加热下散失到太空中去。地球上氦资源来自地下矿藏,是开采天然气的伴生品。它是获得低溫环境的重要元素,科学家们呼吁要显著减少氦向大气的直排,莫让廉价的氦气球带走珍贵的氦元素。
⑤150年来,对于元素的发现与探索帮助科学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我们能否把这个多彩世界究好地留给下一代?这取决于我们保护资源的力度,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元素周期表这一“大家庭”扩充到了目前的118种元素。
B.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能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
C.一般认为,宇宙大爆炸和随后的核聚变产生比铁轻的元素。
D.氦、铟等元素随着人类的使用,在未来100年或更短时间内越来越难以获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红薯皮
樟楠
①2010年5月12日,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兄弟姐妹商议为父亲和先前去世的母亲同立一块碑,作为永久的纪念。碑文是大哥代表我们撰写的。其中“父母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养育8个儿女”十几个字常常萦绕在
我的脑海,我眼前也常常浮现出父母节俭度日的一幕。
②那是“文革”中期的一天。父亲和大妹一早去了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卖红薯,天都快黑了,还迟迟不见回来。母亲等不来面和菜,翻翻见底的面袋说:“蒸点红薯吧。”不一会儿工夫,饭就做好了。母亲端上来一大盘红薯和大盆清水煮红薯叶子菜。我们几个饿狼似的娃儿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食物吃得干干净净。我最后离开饭桌时,把一个稍大点儿的红薯递给还没上桌的母亲。母亲接过去说:“这个留给你妹,我把坏的剥了吃。”说罢,母亲拿起一个坏红薯,剥去大半截黑斑,就着剩下不见半点油星子的红薯菜汤吃开了。正吃着,父亲被一个邻村大哥搀扶着一瘸一拐地进了门,全家人一下子都愣了。
③原来,拉车的大黄牛第一次上街,被迎面开来的拖拉机吓惊了,瘦小的妹妹拽不住缰绳,大黄牛发疯似的拉着车子飞奔起来,驾辕的父亲步子跟不上,栽倒在地,架子车从他的脚脖子上碾过。妹妹吓得直哭,父亲疼得直叫。一些路人见状,主动上来帮忙,大黄牛被制服了,散落满地、摔得稀烂的红薯也被好心人帮着捡到了一起。父亲一一谢过他们后,就近找个地方摆了摊。那天天气不大好,一会儿刮风,一会儿打雷,街上没有多少行人。大概因了父亲咬着牙、忍着疼坚强的表情,因了妹妹含着泪、带着乞求的目光,顾客还算“盈门”。没多大会儿,父亲就便宜地卖完红薯,随便买了些面和菜,带着沮丧,拖着伤脚,一瘸一拐地驾着车子往回赶。
④天渐渐黑了下来,艰难的车轮,一步一挪地到了五里塬顶。父亲的脚脖子肿得老大,疼得实在走不动了。五里塬,路窄坡陡,白天走都有些发怵,摸黑走就更提心吊胆。如果再下大雨,那可……“咋办呀,咋办呀,谁来帮帮我们父女啊?”妹妹扯破嗓子的哭喊声随风飘荡在黑沟唤谷,很是療人。说来还算幸运,恰在这时,一个邻村的大哥从县城回来碰上了,二话不说,便把父亲扶上车子躺下,驾着车子下了五里塬大坡。
⑤我们听完,都不禁打了个寒噤。母亲边擦眼泪边拿起父亲买来的面和莱要去做饭。父亲摆摆手说:“这么晚了,别做了,给娃儿们留着吧。”我借着黄豆粒大小的油灯光,看见父亲吃力地揶到饭桌前,一把抓起我们几个娃儿剥拌的红薯皮,大口大口地吞了起来……
⑥后来,我进城结了婚有了孩子后,常对妻子和女儿说起古人那句名言:“俭,德之共也。”也说起父亲那句话:“富日子是省出来的,要节俭。”多年来,我也养成一个“吝啬”的习惯,不管是我请客吃饭还是别人请我吃饭,我都坚持“吃不了兜着走”。每当看到有人打包,我心里就暗暗欣慰,眼前总会闪现出父亲抓红薯皮吃的一幕。
(1)根据语境,赏析第⑥段加点词“吝啬”。
(2)文中第③④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我们几个饿狼似的娃儿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食物吃得干干净净。
(5)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城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2)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
(4)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