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过年

①在我初二那年五月,寡居六年的母亲带着我改嫁了。

②我知道,母亲再不必为我走十里山路上学担心了,我家那两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也会在这一季的风雨中坍塌。母亲还告诉我:“就你一个,省心哪!”

③可当见到那个头发花白、长了张驴一样黑长脸的鳏夫时,我抱着母亲差点哭出声。我什么都不叫他,无法避免时,就用“他”代替。

④新家门前是火车站,有三间红墙灰瓦的工作室,虽然每天只有两列对开停一分钟的客车,和偶尔待避的几节货车厢,但那嘹亮的鸣笛声,和两条红禍色锈迹斑驳的钢轨,还是宣告了它与其他乡村的不同。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这都是我愿意接受的。

⑤小站每天一个值班员,二十四小时吃住在那里,两班倒。我发现,每次见到那两人,他都长脸堆笑,谄媚又殷勤,不过总是那两句:“今儿当班儿呀?接车呢?铁路服真神气……”他还把家里的嫩黄瓜、尖辣椒、水萝卜等小菜儿送过去:“第一茬,尝尝鲜儿。想吃园子摘去。”其实昨天他就对另一位这么说过了,我很不屑。

⑥母亲却说:“人家能告诉你几点来车,跟司机多说几句话,小旗晚摆一分钟,这就成全咱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煤。来这里待避的多半是拉煤的空车皮,他总是第一个爬进去扫煤。有时是一土篮带块的优质煤,有时是编织袋煤粉。一次运气好,还捡了一捆干海带。可他那个西房山偏厦总也装不满。后来我才清楚,他在里面挖了地窖,偏厦周边用油毡纸蒙着总也不动的柴火,其实是为地客防潮的。

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我也看不起他的贪得无厌﹣﹣煤扫家来也不烧,还总去抢干吗?

⑧好在时间不久,我就到县城读高中了,每月只回家一次。

⑨三年后,他风湿性关节炎加重,再也爬不上火车了,我也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大学。欢欢喜喜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七千多元的学杂费却令我和母亲犯了愁,母亲为难地说:“还得做套新行李呀。”“再买几件新衣裳!”他说完就出去了。

⑩第二天,家里来了一辆蓝色解放牌大卡车,他领人扒了偏厦,竟然拉走两车的煤,卖了四千多块钱。想到我以前那样对他,不由得脸上火辣辣的。

⑪大学期间,我周末和寒暑假都在做家教,很少回家,生活费用基本自理。大四那年寒假,我一天三个一对一辅导高三学生,年三十才回家。当我把三千元钱放到饭桌上时,母亲乐得直搓手,又摸着我头说儿子出息了。他也笑出满脸楣皱,鱼一样东游西逛,挨家讲如何如何了得

⑫工作第二年,我就在省城貸款买了房子,本想装修完带他们来住几天,可在冬至前一天,母亲因路滑摔出脑出血,去世了。送走母亲,我一遍遍翻检家里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打点好,准备烧完头七带走。

⑬那天早上,他端给我一碗混汤挂面,就独自坐在炕沿边,目光空洞地对着地面出神。他明显瘦了,脸看上去更长,两只手像疙疙瘩瘩的枯树权搭在腿上。我放下碗,搜遍全身,把所剩七千八百元整钱都留给了他。他眼角发红,看着我说不出话。我急忙回避了

起风了,铜钱大的雪花在空中翻飞。预计火车就要进站,我拎起两个提包,他忽然像醒悟过来,伸手来帮忙。我说:“下雪呢,别出去了。”

⑮走出院门,我回头再次看了看这个名义上住了九年,实际没住满两年的房子,心说,我跟你再无瓜葛了!我心一横,快步走出院子。

⑯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我艰难地走到登车口,放下提包,调转身子紧固领口时,突然发现,他正袖着手,迎风站在小站东南角。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绿皮火车夹带风雪呼啸着驶入算我才三个旅客的站台。我冒着打脸的雪花登上车门,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车就启动了。我看见,那个被风雪裹挟的树桩向前挪了挪,眼前瞬间模糊。

⑰回来后,我总会想起那个风雪中的黑影。

⑱腊八那天,我几乎一夜未眠。

⑲翌日出门,我直接去了邮局买了张印有大红灯笼的明信片,投入邮筒。地址写的是小站后院,内容简单的几个字他都认得﹣﹣爸,我回家过年。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理清“我”对他的情感变化。

  ﹣﹣②  ﹣﹣理解、关心﹣﹣③  ﹣﹣敬爱、依恋

(2)选文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邻居气得骂:这个老东西,又抢了先,便宜都让他占了。

(3)分析选文⑬段中他“看着我说不出话”的原因。

(4)体会选文⑯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站台空旷,西北风更加凛冽,鞭子一样抽在脸上。

②风雪中,他就像戳在墙角的一截粗糙的树桩。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⑤段对他的语言描写,目的是表现他的性格开朗,能说会道。

B.选文⑪段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他的自豪、欣慰之情。

C.选文段⑭中画线句子是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寒冷悲凉气氛,为下文写他仍冒着风雪送“我”做铺垫。

D.选文段中“爸,我回家过年”一句,语言简洁朴实且饱含深情,含蓄⑲表达了文章中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几段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

【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是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摘自《百科知识》)

【解读误区】

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比萨、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炸饼、油条、烧饼等。这些东西都只含油脂与面粉,只提供热量,是地道的中国口味的垃圾食品。事实上,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体内,成为垃圾。

(引自互联网)

【问卷调查】记者就饮食习惯问题对某班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项目

购买食品时的首选考虑

常喝饮料类型

营养价值

包装好看

味道好

纯净水

果汁

汽水可乐

白开水

人数比例

72%

8%

20%

25%

30%

40%

5%

(引自互联网)

【两项研究】

研究一:2005年,法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针对舌头的研究成果:人类舌尖部位的味蕾含有一种对脂肪特别敏感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特别擅长“侦察”食物中的脂肪酸,并且迅速在体内把它囤积起来。科学家曾从“进化论”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史前人类物质匮乏,觅食艰难,他们整日奔忙却难以糊口,体力永远“入不敷出”,因此,他们最向往的就是糖和脂肪,因为只有高热量食品能让他们生存下来。

研究二:2011年,对象大多为欧洲白人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具有一个FTO变异基因副本的人肥胖率较常人高出30%,具有两个变异基因副本者肥胖率较常人高出70%.研究人员认为,此项研究清楚地显示,携带FTO基因片段变异的人群显示出某种特性,诱使其吃更多不健康的、容易致胖的食物。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行为学特征,而不是一种疾病。这对有“肥胖基因”的人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或许还有机会,依靠行为控制来减低肥胖的概率,而不是只能任由基因摆布。

(摘自《新发现》)

【明星代言】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2012年11月18日报道: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人士呼吁政府禁止体育明星代言垃圾食品。他们声称,运动员通过这种方式赚取了大量钱财,但这么做的代价是儿童的肥胖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说,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就通过代言百事可乐和汉堡王赚取了大量广告费。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之后,奥运会奖牌得主们也从垃圾食品代言合同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体育明星当中任何一个人真的像广告中那样吃他们所代言的垃圾食品。快餐公司利用了这样一个心理暗示,即如果我吃这种食品,我就能看起来像运动员一样,拥有像运动员一样的体格,并取得体育成就。这是一种聪明的营销方式。

(引自互联网)

【一次会议】

1999年的一个晚上,11位掌控着卡夫、纳斯贝克、宝洁、可口可乐等全世界最知名的食品公司的高管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皮尔斯伯里食品公司总部大楼。虽然平日是竞争对手,这些集团的CEO们还是聚集在一起举行一次私人会议,议题是食品业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肥胖症。会议的第一位发言人是卡夫的副主席麦克尔•穆德。他展示了114张幻灯片,上面的数字十分惊人:超过半数的美国成人体重超标,儿童肥胖率从1980年以来翻了一番,肥胖成了全世界的“流行病”。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儿童很早就开始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他们的智商水平也普遍下降。他希望让这些食品业的大鳄们关注到他们在发明和推销食品的工作上已经过火了。疾控中心、心脏病协会、癌症协会和学术界、教育界、公众一同谴责食品企业,认为他们应对此负责,一些学者甚至把零食和香烟画上等号。

(摘自《世界博览》)

(1)什么是垃圾食品?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携带FTO基因片段变异的人不一定会变胖。

B.史前人类对糖和脂肪的向往跟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

C.从调查数据看,小学生在购买食品和选择饮料方面几乎不存在问题。

D.多吃零食有可能会使儿童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甚至导致智力下降。

(3)根据材料,探究人们喜欢吃垃圾食品的原因。

(4)从“明星代言”和“一次会议”两则材料中,你发现食品公司存在哪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并就此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多一些宽容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 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宽阔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

(1)文章引用了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海”在这里比喻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三层,请依次把第一层和第二层最后的几个词写出来。

(3)在论证“互让”时,运用了   论证方法。

(4)怎样才能做到宽容?(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  

②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  

③爱能化解矛盾芥蒂  

④摒弃私心杂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扇子的起源和功用

付秀宏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 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 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 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 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令人冥思。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 9.5厘米、横宽1 5 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 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 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挚爱间涌出性情。 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①段按   顺序,说明了  

(2)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认真阅读第⑤自然段,联系本段上下文内容,为段中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出其中三种来,并举例说说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⑪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⑫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 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②我决定咬了牙……

(4)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

(5)《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 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阅读《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完成各题。

炊烟起处是故乡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作者对读书有怎样的主张?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说所说的“慢阅读”是怎样的读书过程。

(3)第②段与第④⑤⑥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证的?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4)你已读了近十年的书,一定口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请写出印象最深的那次“慢阅读”的体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