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
|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以下为近代某人日记的部分内容:“民国三十八年三月二日……晚课后,获悉我海军重庆号巡洋舰为共匪煽动叛变,逃泊烟台港内,公以为此乃我海军之奇耻大辱……”以下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日记的主人很可能为国民党人 |
| B.日记记载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 C.内容绝对虚构,主要出于对敌宣传的需要 |
| D.日记内容有助于研究国民党的失败 |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B.有力声援了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
| C.杜绝了亲日派的投降行径 | 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该表说明
| 统计年度 |
综合比例 |
| 1929 |
36.3% |
| 1933 |
22.0% |
| 1939 |
45.0% |
| 1941 |
64.4% |
(资料来源: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
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D.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