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打的旗帜是
| A.废除宗教 | B.清教 | C.民主、自由 | D.废除王权 |
通过宗教改革后的西欧一些国家如德意志、英国等,其宗教变化的相似点在于
|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
|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珈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
|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 B.法家思想 | C.中央集权 | D.轻罪重罚 |
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
| 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
|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
|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的权利 |
|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