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群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改革思路,试举例说明。(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5分)
(3)两位改革家的命运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具备哪些素质?(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四: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4)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选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欧洲“衰落”或者“成功”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蚓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的明显缺陷……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洋务学堂,开中国近代学校之先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朝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和民国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洋务学堂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目标上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何变化?其变化有何积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以及产生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