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载:“丁末,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政治观是
| A.民贵君轻 | B.君权至上 | C.天人感应 | D.天下为公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 | 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D.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 A.井冈山斗争 | B.辛亥革命 |
| C.国民大革命 | D.抗日战争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人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
|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