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媒体评选出“微”字为中国2012年度汉字,并这样解读:“‘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没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解读诠释出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2011年10月22日,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滁州开幕,中国农民歌会是为全国农民专门打造的农民文化盛会。在四届农民歌会中,农民一直是舞台的主角,歌会“农味”十足,精彩纷呈,唱响了勤劳致富之歌、幸福希望之歌、时代艺术之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B.农民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C.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
D.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有利于实现文化走向统一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创新可以推翻传统、从头再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
B.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 |
C.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
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