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瑞典大科学家、发明家和实验家诺贝尔生前曾这样写道:“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条约,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签约保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攻击,它们就共同来保护它。这将逐渐导致部分地解除军备。”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死后将所有财产的1/5“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1)诺贝尔设想的“解决办法”的实质是什么?后来(20世纪上半叶)订立的哪两个全球性国际条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其“理念”的基本体现,据此,你认为他提出“解决办法”的根本愿望是否得到了完全实现?为什么?
材料二当得知美国在日本投放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时,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什么武器,但我能确认,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石头和棍子来打。”
(2)分析爱因斯坦作出这番“预言”的原因,表达了他的什么理想?
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
(1)美国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扶植南越人民独立 |
B.肯尼迪与胡志明之间存在个人恩怨 |
C.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 |
D.美国仇视越南 |
(2)图1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应属于“特种战争”还是局部战争?
(3)图2反映了越南战争的什么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4)图3为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反战者向枪口插鲜花,这对越南战争的结局有何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人类渴望和平,国际社会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方法。你认为当今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3)上述史实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来的局部战争复杂多样,有的被称为“冷战”下的“热战”,有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有的被称为现代高科技战争。
(1)以上类型的战争请各举一例。
(2)二战以来,在同一地区接连爆发且次数最多的局部战争是什么?原因何在?
材料二和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过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致残或残废!
(3)结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和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他在颁奖典礼上说:“我坚信,假如我们希望逃过自我毁灭的下场,我们集体良知和安全保障体系内就不该允许核武器存在。”“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彻底确保不会有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巴拉迪还强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监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扮演的角色,即确保核材料仅被用于发电、医疗、研究等方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爱因斯坦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核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