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实际上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基础上的”。他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包括( )
①只有男性公民享受政治权利②妇女无政治权利
③奴隶和外邦人无政治权利 ④工商业活动者享有公民权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
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
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
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
1961午,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