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外现代文,答题。
论________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设问句表达出来。
㈡: 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论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中多处用了比喻论证。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例子:_____ 作用:______根据课本、语境读文填空。
中国人夸人常说“知书达礼”,主要意思是说此人素质高。可见:“读书好,① , ”;《谈读书》是英国人培根谈论② 的一篇议论文。其中明确指出:“读书足以③ ,足以④ ,足以⑤ 。”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阅读下面课外现代文,回答18——21题。
爱是最温暖的冰块
大学毕业后,怀着一腔热情,我兴致勃勃地选择了支援贫困县。根据统一安排,我被分配到一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山村小学。说偏僻,是因为那里没有一条柏油路,交通不便,十分闭塞;说贫穷,是因为学校连粉笔都没有,上课写字只能用手指蘸着水进行。就这样,不出两个月,我的热情骤降,无精打采的,一直想找个机会回城里。
那些小孩子看出了我没有刚来时的积极和认真,便纷纷围上来仰起脸问:“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我一惊,问:“你们怎么知道?”
“因为以前来过好几个老师,刚教一个多月就走了,他们嫌我们这里太穷太辛苦。老师你也真的要走?”
我一时不知所措,便笑起来,说:“你们放心吧,老师不会走的,老师还没有教会你们知识呢!”
他们一听,欢呼着一哄而散,像得到了什么重大喜讯似的。
转眼到了冬天,我想暂时就先在这里再呆一阵子,等到春天无论如何也得离开。已经有几个同学在城市里帮我找了份工作,只差我过去了。
可是,没想到这里的冬天特别寒冷,经常零下十几度,小河里、路沟里的水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并且井里的水也压不出来,估计也是被冻住了。
在课堂上,我无比烦躁又无可奈何地说:“找不到水,这可麻烦了,我怎么给大家写字呢?”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可以拿冰块写嘛!”
于是,我找来几块冰,在黑板上写起来,字体果然很清晰,写着也方便。只是这太冻手了,写不了几个字,手就会变得麻木起来,捏不住冰块。没办法,我只有写几个字停下来将手插入口袋里暖一暖,然后再继续写。
这些孩子坐在下面看见了我这个滑稽的动作,有的忍不住嘿嘿地低声笑。
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节课下来把我累得实在不轻。算了吧,明天就只看不写了,带领他们多朗读课文吧。我下定决心。
可是第二天我一上讲台,一个冻得鼻涕流得老长的小男孩跑过来,伸开手,把一块冰递给我,说:“老师,这块冰我已经暖一会了,你摸摸,一点都不凉了,你拿着写字吧。”
我接过来捏在手里,果然暖融融的,不那么冰手了。
不过片刻之后,我就不禁噗嗤笑了一声,心想这些孩子想得也太幼稚了,这冰块暖得越热它不就融化得越快吗?像这样一个冰块能写几个字呢?
于是,我说:“一块冰不够用的,我们还是先念课文吧!”
可是,下面的一幕让我终生难忘。只见台下的五六十个孩子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伸开手高喊着:“老师,我这也有冰块!”“我这也有!”“我这也有!”
那是怎么一个场面呵,在飘荡着寒气的教室里,瘦小的身子、破烂的衣服、满是污垢的头发、冻得红扑扑的脸庞——他们就那么站着,胳膊伸得笔直,摊开的小手心里都有一块亮晶晶的冰。
我一时说不出话来,鼻子有些发酸,心里感觉猛地一震。我急忙扶着讲桌,睁大了眼睛……
就这样,我最终还是留在了这所小学,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邀请。因为这些孩子对我特别尊重,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知识需要我,因为我觉得我的存在将会改变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已经改变了我,使我明白那温暖的冰块里,隐藏着深深的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认真阅读文章,说一说我在贫困山区的支教遇到了哪些困难?
文中说“我一时说不出话来,鼻子有些发酸,心里感觉猛地一震。我急忙扶着讲桌,睁大了眼睛……”其中的“发酸”“一震”等词语,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我”最终留在了这所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课外现代文,回答下面题目。
还给谁
三毛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那时侯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他看着我,我也知道,没有抬头。他站起来,还在看我。他又坪蹲下去在草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了我的去路,那个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枝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作一件珍宝似的递上来。
我接住了,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恩!快乐些……”他轻轻地说。
说完他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爱的弄弄乱,眼神送过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那是我到A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保留了许多年,才找不到了。那个人连名字都没有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也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将快乐和信心传递给另外一些人。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声道谢,一句轻微的赞美,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总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枝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的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第四段中金发青年“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他这样滑稽、夸张的表现是为了。
六至十段写金发青年特殊的鼓励方式,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产生快乐,快乐产生。
结合上下文思考,第十四段方框处应填入的文字是()
A.一笔无法偿还的债 | B.一笔没有债主的债 |
C.一笔可以归还的债 | D.一笔容易还清的债 |
联系题目想一想,文中“另外一些人”、“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指的是哪些人?
文末揭示了一条生活哲理:。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自然段写道“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现代文阅读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愈来愈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了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踩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给划线字注音。(4分)
①啜泣()②嶙峋()()③眩目()解释下面词语。(2分)
小心翼翼啜泣划线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 字?为什么?(3分)
“我”照着父亲的话移动了第一步后,为什么“信心大增”? (3分)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我”脱险的过程,其中“我”心理变化过程也清晰可见。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最初继而随后最后课文叙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帮助儿子摆脱困境、获得了宝贵的人生体验的故事,歌颂了深沉的父爱。下面这个句子则是歌颂母爱的。请你根据该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4分)
母爱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爱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爱是;母爱是。
11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金色的小提琴
从海利记事开始,每天吃过晚饭,在乐团工作的父亲就会拿起那把金色的小提琴,拉一曲悠扬的《爱的女神》。这时,母亲总会用浸了栀子花和薄荷叶的水洗她那一头漂亮的栗色长发,然后抱着海利,轻轻地和着父亲的节奏唱歌……
海利7岁那年,母亲因为肺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父亲好像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那双深邃的蓝眼睛充满了忧郁的神色。好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海利还看见父亲在房间里默默地擦拭着那把金色的小提琴,一遍又一遍。
不久,父亲所在的乐团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解散了,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不堪。
日子一天天过去,海利也长大了。海利18岁那年,考取了剑桥大学。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蒂娜,她的父亲是伦敦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他告诉她,他母亲的曾外祖母曾是欧洲王室的公主时,蒂娜的眼睛里立刻闪烁出兴奋的神色,她马上和他谈论书中读到的王冠、钻石、宴会和爱情,说那是她向往的一切。说不清是虚荣还是自卑,海利没有继续给她讲自己现在的家庭,讲那个破旧的小院和父亲那有点儿微驼的背。
海利把自己有女朋友的事情告诉了父亲,他说恋爱的开销很大,所以他不得不去打好几份工。父亲很快来信了,他说他最近已提升成为主管,加了薪水,以后可以给海利寄更多的生活费,要海利不要太苛刻自己。
暑假到了,海利随蒂娜到她在伦敦的家。金碧辉煌的别墅让海利有种眩晕的感觉。当蒂娜高兴地向父母介绍海利是贵族的后代时,蒂娜父亲的眼中露出了怀疑的眼神,他说:“相信你的家庭也能为我女儿提供优雅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许明天晚上我们可以和你父亲一起进餐。”海利的心沉了下来,他想起了母亲曾说过的话:“你爸爸当初就是爱上了我的一头长发。而我,就是爱上了他拉小提琴的样子。”
失落之中,海利忽然想起那把产自意大利的金色小提琴,那是当年母亲舍弃繁华的上流社会而追随父亲时惟一的嫁妆。应该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海利激动起来,如果卖了它,说不定有一大笔钱可以让他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
等父亲上班后,海利从父亲的卧室里找出小提琴,来到古董行请人鉴定。“哦,天哪!”哈里森先生激动地说,“它产自300多年前意大利的克利蒙那!这把小提琴价值连城!”
忐忑不安的海利知道父亲这一关并不好过。“爸爸,蒂娜的家族是不会接受平民子弟的,而且,您也好久没有用过它了……”父亲的脸抽动了一下,他沉默了好久,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卖掉它?”
“明天下午!哈里森先生会亲自来我们家取它,支票已经开给我了,足够我们买一栋新房子……”
海利忽然很害怕蒂娜全家知道自己的父亲只是个普通职员,他含糊地说:“那没什么了。今天晚上他们家要在一家酒店举行宴会,希望……希望我能去。”父亲没有再说什么,他转身走进了房间。望着父亲孤单的身影,海利的心中涌出了一股苦涩的滋味。
蒂娜家真的很阔绰,他们包下了整个酒店,十分隆重。当西装革履的海利和身穿银色晚礼服的蒂娜走入会场的时候,人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这一对金童玉女,不时有妇人窃窃私语:“他们真是般配,听说蒂娜的未婚夫也是富家子弟呢!”
灯光暗淡了下来,华丽的舞池中央只剩下了海利和蒂娜。在悠扬的小提琴声中,他们翩翩起舞。一曲舞毕,司仪向大家介绍道:“刚才为我们拉这一曲的是敏斯特老先生,他在我们酒店工作了4年,每天晚上都会为我们带来美好的享受。遗憾的是,明天他就要离开了,今晚是他的最后一次演奏。下面他将为我们演奏动人的《爱的女神》。”
灯光渐渐明亮起来,一位清瘦的老人向四周鞠了一躬,然后拿起一把金色的小提琴开始深情地表演。是父亲!海利的泪水几乎是在一瞬间汹涌而出。他忽然明白了一切,父亲为供他上大学,白天要拼命工作,晚上还要来这里演奏,他那双坚忍的臂膀就是这样累垮的啊!
海利用力拨开拥挤的人群,坚定地向父亲走去。老人含着眼泪望着儿子,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金色的小提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海利骄傲地挽起了父亲,大声说:“”说完,他搀着年迈的父亲,背上那把金色的小提琴,昂首走出了酒店的大门。“爸爸,”海利无限感激地对父亲说,“这把金色小提琴,我会永远替您保存!……”文章开篇为什么要从海利一家人晚餐后的团聚写起?文中两次写演奏小提琴曲《爱的女神》有何深意?
“金色小提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结合划线的词语,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蕴含的深情。
(1)父亲的脸抽动了一下,他沉默了好久,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卖掉它?”
(2)海利用力拨开拥挤的人群,坚定地向父亲走去。请根据情景,发挥想象,补写文章结尾海利说的话。(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