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中国历史·先秦卷》、《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
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
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
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4)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优秀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下表列举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请归纳指出他们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倡导的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他们的思想特点。(每空1分,共10分)

代表
指导思想
兴起的运动
主要成就
思想特点
(学什么)
曾国藩、李鸿章


近代化开端

康有为、梁启超


思想启蒙

孙中山、黄兴

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思想彻底反封建

(14分)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