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成立全国三分之二阁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据《美国宪法修及其正案》(朱曾汶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给予说明。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出了不同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孔子起初就是主持丧葬礼l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贞观四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如何处理东突厥部落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策之善者也。”
——《资治通鉴》
(2)材料二在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有两种主张,请归纳其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措施。
材料三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几位皇帝作了很有趣的打分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三《人权宣言》封面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根据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
(2)(3)《独立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对于美国成为现代国家具有怎样的意义?
(3)在《人权宣言》封面上方的中间有一只“理想的眼睛”,光芒四射。谈谈你对设计作者寓意的理解和认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高祖)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资治通鏊》
材料二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一福泽渝吉《脱亚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了什么策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脱亚人欧”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材料三说明其主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日本“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一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酌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第十七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l)材料一反映出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当然是对的”?
(2)概述材料二是如何阐明“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