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
资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资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资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
资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出现此特点的原因是什么?(7分)
资料四: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解放运动?(10分)
资料五:东亚现代化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该观点?(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近现代中外农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0年至1829年,英国颁布的圈地法令数量变化示意图

——根据《Phillis Deane and W、A、Cole,Economic Growth 1688~1959Trends and Structure [M]、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二 1700年,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 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之初,基本延续了革命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田到户。之后很快受到“重工业发展战略”影响。为了在基本缺乏外援的条件下解决工业发展资本、原料、劳动力等问题,中央在农业合作社试点,初级社的基础上,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级社,建立其农业集体化模式,之后又在此前提下推动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自然土地产权也由初期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1978年之后,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影响下,很快便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了全国,由此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演说
材料二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
——甘地《青年印度》1925年2月26日,第73页”
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回到纺车去”成为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成为他的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66页
(1)分别列举孙中山为达到材料一所说“三样目的”而进行的奋斗。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资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孙中山和甘地的异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