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从纯粹的物质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这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会自动的帮助我们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定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的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我认为,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地确立;具体的立法可能妨碍根据经常和急速的变化作出调节。所以,更实际的作法似乎应由国务院和行政机构采取行动去划定战争地带的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美国船只进入这些地带的目标可以通过国会予以禁止来实现;由行政部门宣布,一切此类航行概由美国船主承担其风险,实质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材料二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2月
1940年4月
1940年10月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四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 (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摘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德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摘自《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材料三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他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苦难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摘编自《世界史》
(1)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怎样?
(2)美国反对法国的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克利孟梭的话?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4)综上,分析说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材料二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四大书院是以理学家及心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他们一致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书院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以自学为基础。书院提供充分的书籍条件。教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答疑方式。宋代问世的“语录”,多半是师生之间质疑或解答问题的记录,是研究各个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间亦讲学,事先均备有“讲义”。书院倡导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争辩,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影响彼此情谊。
请回答:
(1)概括两汉与宋代教育的共同特点,相对于封建官学,书院教学的有哪些优势?
材料三江南是明清中国科举应试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科举功名之盛,甲于天下,但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区,明清江南虽然为功名而苦读者数量众多,但是从明清史籍中可见到更多的人读书并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以后从事工、商、医(生)、幕(友)、讼(师)乃至农业等工作,他们所受的教育以识字教育及计算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方式上也并非与科举应试教育一样,而是使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迟至明朝后期,即使是在科举成功的人士中,也有许多人努力学习各种实用知识,以致明清江南科技人才辈出,数量为全国之冠。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突破了蔑视“蛮夷”的传统的自大心理,对此时期传入的西洋科技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反应,徐光启就是其杰出代表。
(2)明清时期江南教育较前代出现哪些变化?分析的变化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相同的主张是什么?适应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要求?
(2)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哪些重要发展,其积极意义何在?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3)黄宗羲对中国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这种设计的历史缺陷何在?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以来,孔子思想在中国一直是国家的主流思想。l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由盛转衰,中国一些学者反思后认为,是孔子思想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更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的声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跌到了谷底。
——《孔子在中国声望达到百年来最高点》(新华网)
(5)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以来孔子声望“跌到了谷底”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五韩国不仅现代化程度较高,也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政府不仅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而且通过风俗礼仪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6)据材料概括韩国政府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这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