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l870年回到香港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韬的这些著作为国人载来从古希腊到19世纪帝国主义战争期间世界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新闻、教育、民俗等各种新知,从其论点和阐述中可以看到王韬的人生轨迹:“他的一生深深地卷入了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他生活在四书五经的氛围中,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生长和受到教育的。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很快突破了那种狭窄地域,大胆地跨进了那些因被西方侵略而形成的新区域,他在上海和香港的几乎所有成年的五十五年生活中,在输入西方文化并使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代风云人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作者是怎样评价王韬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9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任务是世界市场的建立至少大体是如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的确立。世界既然是圆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移植实施,中国和日本开发以后,这个行程像是已经完成。对于我们,目前的重大问题是这样:在欧洲大陆,革命是迫在眉睫了,一开头将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但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既然是在更广大的地区继续向上发展,这种革命是不是无可避免地将在一小地区被粉碎呢?
——1858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二:历史证明我们以及那些与我们抱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自1848年以来,经济革命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最近在俄罗斯,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以,这个资本主义的基础,在1848年,还是很有发展能力的。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在欧洲大陆“迫在眉睫”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一中马克思对“目前的重大问题”的分析中,肯定了哪几种进步的运动?
(3)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错误的想法”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错误”的?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图2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模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因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兵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钜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摒除一切,国无兴立,终不得强矣。——摘自李鸿章同治十一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撒折》
材料2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贵李而为李惜者以为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平?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1中“士大夫”是指当时社会哪一阶层?“数千年来的一大变局”“前二三十年”之“创钜而痛深”所指何事?对作者所认识的中国“受制于西人”的原因应该怎样分析?
(2)材料2的主张比材料1的主张有何进步?又有何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的“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美、俄等国在福建开设的洋行攫取了福建茶叶出口的经营权,福建茶商收购的茶叶只能卖给洋行经营出口。英、美洋行甚至通过买办直接到福建茶叶产地,向茶农贷款,控制和剥削茶农。
这一时期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洋行贩运茶叶出口日增,全省出口总值也不断增长。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全省年均出口量达70万担左右,光绪七年出口量高达90万担,这时期茶叶出口值约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以上。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叶大量兴起,并以其优质与华茶竞争,福建茶叶生产和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出口量从巅峰急剧跌落。到20世纪初,跌入低谷,只有10万多担,几乎被挤出国际市场。
(1)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贸易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表1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表2 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 份
比 例

年 份
比 例
1952年
0.3%

1955年
0.79%
1978年
1.9%

1975年
5.10%
1988年
3.9%

1985年
7.55%
1990年
4.3%

1990年
25.43%

(2)联系材料二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材料三:据福州海关统计,由于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一季度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5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2%;其中,出口108.3亿美元,进口4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5%和29.5%。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你认为福建应如何应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