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年,世界在忙碌什么?》一文这样写道:16世纪中叶,在玻利维亚中南部海拔5000米的波托西山发现了富有的大银矿,贪婪的西班牙人雪片般纷至沓来,引起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高原之城波托西也随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当时全欧洲出现“白银热”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 B.殖民掠夺的必然结果 |
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 D.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 B.商人 | C.新兴地主 | D.农民 |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