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B.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
C.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B.手工艺技术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
C.商帮势力崛起 |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 是指三权分立与制衡 |
B.汉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
C.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的态度 |
D.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 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 |
战国时期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 | B.荀子 | C.韩非子 | D.墨子 |
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
B.农民失去氏族(贵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