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适合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斗争?
(2)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

材料一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战争悲剧的重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

材料一 72、S73。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点位置图。四个监测点的编号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二 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3)

监测点
样本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S11
724
0.162
0.010
0.062
S71
724
0.162
0.006
0.057
S72
725
0.178
0.012
0.061
S73
725
0.220
0.011
0.074

材料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率数据(%)

临测点
林地
草地
建筑用地
裸地
水体
其他
S11
38.6
14.13
12.33
11.25
23.69
2.24
S71
47.7
11.81
9.33
5.43
25.73
4.03
S72
51.8
10.65
9.86
7.75
19.94
3.55
S73
31.7
24.83
16.95
12.37
14.15
1.93

材料四 S11点的PM10月平均浓度与主导风向(度)的关系图(提示: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165度)和PM10月平均浓度与月降雨强度的关系图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说明该点空气质量好的原因。
(2)分析S11点的6~7月PM10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分析,要进一步提高甲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