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臣”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实行君主专制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实行民主共和制 |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 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
C.人民不支持革命 |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
下图《宽容》展示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是
A.文化的全面革新 | B.教育的重要意义 |
C.大学的教育地位 | D.开放的办学思想 |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 B.国家的权力中心 |
C.朝廷的咨询机构 | D.政府的执行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