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在相互的影响与冲突中不断向前,近代的民主发展说明了这一论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总的说来,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的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艺。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之比较》
材料四:“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准他人仿做。一个是“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
“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再一个是“兴市镇公司,立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资政新篇》
材料五:第五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十一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十二条: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四十七条: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的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2分)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2分)这种“错位”给德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四的意义是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实行?
(5)材料四、五与材料一、二的关系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材料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这些措施”是指梭伦改革的哪些内容?“这些措施”又为雅典的何种政治体制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对秦国社会有何影响?
(3)这两者的改革都为两国以后社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发展的方向。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对两国的社会制度发展方向有何不同?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关于这历史事件,上述材料在什么方面有相似(同)的记录?(2分)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三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三,格老秀斯和《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或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试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的直接原因。它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1分)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挽救危机?(5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6分)
(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这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2分)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图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
(2)据材料二,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3)材料三中,图的广泛使用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