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由此看来,乾隆帝和清朝官员
A.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大大放松 |
B.在对西藏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存在分歧 |
C.尊重西藏地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
D.主张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开发和建设 |
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商业发展的素材。例如张籍的《贾客乐》描绘“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的《庄居野行》描绘“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皆去作商贾。”出现这些诗句的原因是
A.唐诗的题材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繁荣 |
C.商品经济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
D.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统治者所以这样“垂范”,根本上是因为
A.表明自己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
B.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
C.要树立“以民为本”的形象 |
D.要在人们心目中造成关心人民疾苦的印象 |
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各地对这一节日的称呼不同,如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夏节、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帛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不吉利)等等;各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时间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内容都包括吃粽子、洒雄黄酒、戴艾草等等。以上情况说明
A.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
B.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
C.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
D.端午节的来历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
1957年,若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 | B.《等待戈多》 | C.《人间喜剧》 | D.《十日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