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
C.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 B.“百花齐放”的主张 |
C.“文化革命”的观点 |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约里奥•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 D.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