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
神爵元年春,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勘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初,罕羌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虏谋,
七月,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后罕竟不烦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晓 | B.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将:带领 |
C.后罕竟不烦兵而下竟:竟然 | D.充国振旅而还振:整顿 |
下列各组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逾于老臣者矣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 不足为外人道 |
C.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 /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D.缓之则走不顾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充国“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无逾于老臣者矣 ②常以远斥候为务 ③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④充国徐行驱之 ⑤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⑥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节操,学习兵法,了解边情,行军打仗时爱士卒,沉着稳重,这都是他作战取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B.赵充国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他到金城后,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途中,他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作战。到西部都尉府后,敌人多次挑战,他都坚守不应战。 |
C.赵充国还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胁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领事先派雕库向都尉报告,都尉扣押雕库作人质,赵充国放他回去,让他告诉首领:要与先零羌保持距离。他进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准焚烧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马,从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
D.赵充国等到敌人久屯松懈之时,引兵去攻击,敌人望风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赶,掳获了大量的牛羊车马。打胜仗后,他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万名士兵在当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敌人投降的达三万多人,祸患平息,他请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 |
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以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翻译画线句子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瘗①旅文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②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②,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③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
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有删节)
[注]①瘗(yì):埋。②吏目,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多管理。③龙场:地名,在贵州修文县。1506年,王守仁因上触犯了当权的宦官刘瑾,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薄:将近 |
B.念其暴骨无主暴:显露 |
C.古者重去其乡重:看重 |
D.盖不胜其忧者胜:克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B.吾以窜逐而来此以其无礼于晋 |
C.其能无死乎于是以其厉声已呵 |
D.吾不宜复为尔悲矣然此可为智者道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个从京城来的吏目,带着儿子和仆人前去就任,经过龙场时,被瘴疠侵袭,短短两天时间,主仆三人都不幸身亡。 |
B.因为哀怜吏目三人尸骨暴野,“我”想领着童子去埋葬他们,但童子一开始不乐意,后来经我的劝告,童子感伤落泪,在靠近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墓穴,把他们埋葬了。 |
C.“我”认为自己来到荒凉偏远的龙场,是因为被贬谪而无可奈何,但吏目为了区区五斗粮食来到此地,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自食其果。 |
D.这是一篇为陌生人作的祭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同一种语调叙述了三人的死亡,寓凄惨于平淡中,触目惊心。通篇文词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纵 不 尔 瘗 幽 崖 之 狐 成 群 阴 壑 之 虺 如 车 轮 亦 必 能 葬 尔 于 腹 不致 久 暴 露 尔 尔 既 已 无 知 然 吾 何 能 为 心 乎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2)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冯胜,定远人。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徐达围高邮未下还师援宜兴以胜督军。高邮守将诈降,胜令指挥康泰帅数百人先入城,敌闭门尽杀之。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胜惭愤,攻甚力。达亦自宜兴还,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安丰破,擒吴将吕珍于旧馆。下湖州,克平江,功次平章常遇春,再迁右都督。
明年正月复以右副将军同大将军出西安,捣定西,破扩廓帖木儿,获士马数万。分兵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徇略阳,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遣别将自连云栈取兴元,移兵吐番,征哨极于西北。凯旋,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同参军国事,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诰词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所以称扬之者甚至。五年,以胜宣力四方,与魏国公达、曹国公文忠各赐彤弓。
扩廓在和林,数扰边。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命胜为征西将军,帅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出西道,取甘肃。至兰州,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至甘肃,元将上都驴迎降。至亦集乃路,守将卜颜帖木儿亦降。次别笃山,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是役也,大将军达军不利,左副将军文忠杀伤相当,独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会有言其私匿驼马者,赏不行。自后数出练兵临清、北平,出大同征元遗众,镇陕西及河南。册其女为周王妃。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摘自《明史·冯胜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益:增加 |
B.功次平章常遇春次:次第、等级 |
C.帝患之,大发兵三道出塞患:以之为患 |
D.诸子皆不得嗣嗣:继承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徐达围高邮未下/还师援宜兴/以胜督军/ |
B.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徐达/围高邮未下/还师援宜兴/以胜督军/ |
C.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徐达围高邮未下/还师援宜兴/以胜督军/ |
D.从征/友谅破安庆水寨/长驱至江州/走友谅徐达/围高邮未下/还师援宜兴/以胜督军/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冯胜文武兼修、战功卓越: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一生多次率兵出征,建立卓越的功勋。 |
B.冯胜屡立战功、深受宠爱:因为战功卓著,多次升迁,曾得到皇帝的特殊恩赐,皇帝称其为兄弟,女儿被册封为妃。 |
C.冯胜用兵失误、损兵折将:在攻打高邮时,守将诈降,冯胜命指挥康泰率数百人先行入城,敌军关闭城门,入城之人全部被杀。 |
D.冯胜功高被猜、不得善终:太祖晚年,对人猜忌,冯胜多次因小事违背了太祖的心意,被赐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2)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萧至忠,秘书少监德言曾孙也。少仕为畿尉,以清谨称。尝与友人期于路隅,会风雪冻冽,诸人皆奔避就宇下。至忠曰:“宁有与人期而求安失信乎?”独不去,众咸叹服。神龙初,武三思擅权,至忠附之,自吏部员外擢拜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恃武三思势,掌选无所忌惮,请谒杜绝,威风大行。寻迁中书侍郎,兼中书令。
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后,有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令侍御史冉祖雍奏言:“安国相王及镇国太平公主亦与太子连谋举兵,请收付制狱。”中宗召至忠令按其事,至忠泣而奏曰:“陛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岂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罗织?宗社存亡,实在于此。臣虽愚昧,窃为陛下不取。帝深纳其言而止。寻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年,代韦巨源为侍中,仍依旧修史。寻迁中书令。时宗楚客、纪处讷潜怀奸计,自树朋党,韦巨源、世再思、李峤皆唯诺自全,无所匡正。至忠处于其间,颇存正道,时议翕然重之。中宗亦曰:“诸宰相中,至忠最怜我。”
睿宗即位,景云初,出为晋州刺史,甚有能名。时太平公主用事,至忠潜遣间使申意,求入为京职。诛韦氏之际,至忠一子任千牛,为乱兵所杀,公主冀至忠以此怨望,可与谋事,即纳其请。召拜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再迁吏部尚书。
未几,太平公主谋逆事泄,至忠遽遁入山寺,数日,捕而伏诛,籍没其家。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由是顿绝声望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仕为畿尉,以清谨称清谨:清正严谨 |
B.岂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罗织罗织:罗织罪名、诬陷 |
C.韦巨源、世再思、李峤皆唯诺自全唯诺:顺从 |
D.时太平公主用事用事:意气用事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 |
B.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 |
C.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 |
D.至忠虽清俭刻己/然简约自高/未尝接待宾客/所得俸禄亦无所赈施/及籍没/财帛甚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至中虽为人清谨,却也有自傲的一面:神龙初,仗武三思之势掌选无所忌惮,平时不接待宾客,也不做施舍救济的事情。 |
B.萧至中深谙官场之道,得到三朝重用:神龙朝依附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睿宗朝通过太平公主官至吏部尚书。 |
C.萧至中为官清正:中宗时劝说皇帝不要听信武三思、宗楚客等人让侍御史诬陷太平公主和太子谋反之事;宗楚客等自树朋党之时,萧至中颇存正道。 |
D.萧至中一生屡次官居要职却不得善终:参与太平公主谋逆,事情泄露,逃遁山中寺庙,后被捕伏诛。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有与人期而求安失信乎?”独不去,众咸叹服。
(2)至忠处于其间,颇存正道,时议翕然重之。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②也。”谓《武》》③:“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美、善:美指声音,即艺术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内容方面。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问题:孔子的这段话是针对音乐的评论,请简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