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
神爵元年春,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勘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初,罕羌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虏谋,
七月,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后罕竟不烦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晓 | B.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将:带领 |
C.后罕竟不烦兵而下竟:竟然 | D.充国振旅而还振:整顿 |
下列各组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逾于老臣者矣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 不足为外人道 |
C.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 /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D.缓之则走不顾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充国“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无逾于老臣者矣 ②常以远斥候为务 ③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④充国徐行驱之 ⑤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⑥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节操,学习兵法,了解边情,行军打仗时爱士卒,沉着稳重,这都是他作战取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B.赵充国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他到金城后,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途中,他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作战。到西部都尉府后,敌人多次挑战,他都坚守不应战。 |
C.赵充国还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胁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领事先派雕库向都尉报告,都尉扣押雕库作人质,赵充国放他回去,让他告诉首领:要与先零羌保持距离。他进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准焚烧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马,从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
D.赵充国等到敌人久屯松懈之时,引兵去攻击,敌人望风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赶,掳获了大量的牛羊车马。打胜仗后,他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万名士兵在当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敌人投降的达三万多人,祸患平息,他请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
B.他尚何恤哉恤:顾惜 |
C.人让其留物让:责备 |
D.汝梅脱又谢去脱:凋落 |
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当时士人大多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译文:
(2)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译文:
(3) 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日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时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遂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日:“君能此乎?”仲殷曰“固所好也,”老人曰:“获此一鹿,吾无所用,奉赠君,以充—饭之费.”仲殷等教谢之.老人日: “明日能来看射否?”明日至,亦见老人逐鹿,复射之,与前无异,复又与仲殷.仲殷益异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日: “观子似可教也.明日复期于此,不用令他人知也.”
仲殷乃明日复至甚所老人还至遂引仲殷西行四五里入一谷口路渐低下如入洞中草树有异人间,仲殷弥敬之.约行三十余里,至一大庄,如卿相之别业焉.止仲殷子中门外厅中,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出日:“姨知君来此,明日往相见.”仲殷敬诺而宿于厅.至明日,敕奴仆与仲殷备汤沐,更易新衣.老人具馔于中堂,延伸殷入拜母,仲殷拜堂下,母不为起,亦无辞让.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视其状貌,不多类人,或似过老变易,又如猿猿猩之状。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既而食物皆尽,老人复引仲殷出,于厅前树下,施床而坐.老人即命弓矢,仰卧,指一树枝日: “十箭取此-尺.一遂发矢十只,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谓仲殷日:“此定如何?”仲殷拜于床下日:“敬服!一又命墙头上立十针焉.去三十步,乃按次射之,发无不中者也.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但约臂腕骨,臂腕骨相拄而弓已满.故无强弱,皆不费力也.数日,仲殷已得其妙。老人抚之,谓仲殷日:“止于此矣!勉驰此名,左右且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遂却引归至故处.而仲殷艺日新,果有善
射之名,受其教者,虽童子女人,即可与谈武矣.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其老人盖山神也.善射者必趣度通臂,故母类于猿焉.
(节选自皇甫氏《原化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复期于此期:约会 |
B.促殷弥敬之弥:更加 |
C.延伸殷入拜母延:邀请 |
D.施床而坐施:给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老人神异的一组是()
①获此一鹿,吾无所用 ②老人整服而入,有修谒之状 ③不用令他人知也
④视其状貌,不多类人 ⑤遂教仲殷屈伸距跗之势 ⑥射落碎枝十段,接成一尺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殷读书南山之内,虽然心性聪颖,但不喜读书,而喜练习弓马,有一定的武功,为后来成为老人的箭术传人打下了基础。 |
B.老人见到张仲殷喜欢武功,便有意展示高超的射箭技艺,引起他的兴趣,让他主动拜师,最终将技艺![]() |
C.老人射箭技艺高超,是经过艰苦练习而来,这艰苦的练习导致其形貌改变,与常人不同,长相![]() |
D.张伸殷勤奋练习,终以善射名于当时,并悉心教授他人射箭技艺,最后没有辜负老人“以救乱世”的期望。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线断句。
仲 殷 乃 明 日 复 至 其 所 老 人 还 至 遂 引 仲 殷 西 行 四 五 里 入 一 谷 口路 渐 低下 如 入 洞 中 草 树 有 异 人 间.
(2)翻译:
①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箸,倏忽而毕。..
译文:
②后父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4分。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目遇之而成色 |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何为其然也 |
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而![]() |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容:打扮
B.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布:袒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是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饰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曾先后臣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3)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 |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
D.无何,皆易其主矣无何:没有办法。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议者以为土木之妖 |
B.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遂辍其材,为造正堂 |
C.高宗闻而嗟叹筑者释锤而对曰 |
D.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