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
九步之暖
(1)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2)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3)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照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4)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5)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6)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7)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8)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9)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10)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11)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的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12)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13)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
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
B.文章对露露爸爸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他乐观的性格。 |
C.文章(4)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一哲入院的原因及严重的病情。 |
D.一哲的“九步”既温暖了露露,又温暖了众人。 |
选文(5)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一哲怎样的心情?
选文(7)段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说说理由。
原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
改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向外走去……读了选文(13)段,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
说明文阅读
穿衣话低碳
(1)什么是低碳?通俗地讲,就是指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2)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侯变化峰会开幕。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低碳”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也在民间引发了相关话题的讨论。其中话题之一就是穿衣。
(3)都说“北方春脖子短”,4月至今,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北方居民仿佛经历了冬、春、夏三个季节。这让不少爱美的女性乱了阵脚,纷纷着手添置新衣。然而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是,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始终都在排放二气化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相比之下,棉织物不像化纤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一条普通的涤纶裤,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5)在面料的选择上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
(6)皮革源自动物皮毛,致力于环境改善的低碳族当然不应选购此类面料。而且,在皮革的加工过程中,更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人鞣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鞣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鞣制后不能被生物降解,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
(7)我们如何才能得知自己买来的衣服是不是个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什么样的购衣、穿衣标准才符合低碳要求呢?
(8)据估算,平均少买一件衣服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于减少约5.7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能很多人会说,难道为了低碳,就不买衣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9)购买衣服时多些技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数色彩鲜艳的衣服都是由化学梁色剂着色。而选择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不但可以较少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进行处理,而且更环保,对人体也更为健康。
(10)通过混搭、新旧服装搭配等方式,也可以提高服装的再利用率,增加时尚感,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
(11)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其洗涤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水和电,而且洗涤剂和干洗溶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的使用,平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6千克;而全国所有的洗衣机每月少用一次,则一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万吨。
(12)无论再怎样延长寿命,衣服终究有被淘汰的时候。此时,便可以通过旧衣翻新、捐赠他人、移为他用等方式有效利用旧衣服,进行低碳的处理。
(选自《走近科学》)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衣服的面料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消耗的水和能源越少,就越符合低碳的要求。 |
B.“低碳”的“碳”,仅指二氧化碳,“低碳”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
C.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始终都在排放二氧化碳,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
D.白色、浅色、无印花、小图案的衣服不但可以较少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进行处理,而且更环保,对人体也更为健康。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低碳的含义,不同面料对环境的影响,低碳购衣、穿衣及旧衣处理的方法。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
B.第(3)段引用“北方春脖子短”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北方冬夏换季快的气候特点。 |
C.选文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棉织物比化纤品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少。 |
D.第(11)段“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一句中的“主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内容,请你介绍几种穿衣低碳的好做法。(说出4点即可)
【链接材料】低碳服装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选用总碳排放量低的服装,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及增加服装利用率减小服装消耗总量的方法等。
阅读《不“泥其迹”,要“师其意”》,完成后面小题。
不“泥其迹”,要“师其意”
①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时代先锋、道德楷模、航天英雄、奥运冠军乃至商界精英、大众明星等“人们心中的偶像”,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的奋斗人生,是青年人最好的励志教材。他们的经验教训,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指南。
②不过,也听不少青年说,榜样的人生令人感动却让人难以效仿,心生敬佩却难以企及,心生羡慕却苦于无门“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③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不可能拥有航天英雄们的机遇,也很难创造奥运冠军们的辉煌,不会也不期望遭遇“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那样献出生命和健康的“非常瞬间”,甚至于,许多人也可能缺一点“草根明星”的幸运。但并不是要克隆人生、复制成功,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面对榜样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模仿。
④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⑤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我,成就人生。
⑥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总是怀着“捷径”心态,就会走弯路。榜样人物就是人生的加油站,激励我们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坚守、努力、勤奋。感叹“神女”刘洋的幸运时,可曾知道这“幸运”背后写满了她付出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惊喜孙杨的碧波奇迹,可清楚“奇迹”背后是他16年不懈的努力、每天15000至20000米的超强训练量?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人生,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在创业前就已有编程7年的经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榜样,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
⑦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唯有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才能明白“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如何去做”。王潮歌有句人生感悟:“弄明白自己的长处,一生不愁。”对照榜样审视自己,用他们的意志磨砺自己的意志,用他们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强大。
⑧成功是学习的馈赠,不少失败往往源自机械克隆与简单拷贝。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善于学习、坚持积淀,等到有知识、经验或智慧向外“吐”的时候,花就自然开了,柳也就有了浓荫。
⑨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对于每个人来说,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为独特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一把不同凡响的好剑,在时代的风浪中所向披靡,收获精彩的人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中多处用四字短语点出了“泥其迹”的现象,请你找出其中4个。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高高的玉米》,完成后面小题。
高高的玉米
【美】加里·卡特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但他们家那三百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操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
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你不会是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
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要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啊。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
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1)“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阅读《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完成后面小题。
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
①星座能影响人的性格吗?
②占星学传说认为:十二星座中的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为外向星座,外向星座的人性格偏向外;金牛座、巨蟹座、处女座、天蝎座、摩羯座、双鱼座为内向星座,内向星座的人性格偏内向。另外,三种土象星座(金牛座、处女座和摩羯座)的人更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而三种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蝎座和双鱼座)的人则相对更神经质一些,情绪和心态也更容易出现波动。
③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④现代人格科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教授决定与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做一个心理学实验。梅奥几年前开办了一个占星学院,有全世界范围的学生。他们从中间选择20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提供自己的出生日期,并且完成艾森克的人格调查问卷。
⑤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的性格描述完全一致!
⑥在占星学界一片欢呼声中,艾森克本人却开始怀疑。他突然意识到实验的样本选得有问题:他选择了一批对星座笃信不疑的人来做实验,这批人被安装了一个关于星座性格决定论的心智模式。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星座和性格就是相关的。
⑦有了这个想法,艾森克做了下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1000名孩子,他们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这一次,调查结果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孩子们在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特质上的得分跟他们的星座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关。性格与星座毫无关系!
⑧这个实验结果狠狠打击了占星学界,曾经被他们认为是“占星学的代言人和保护神”的心理学家,现在却突然倒戈一击。对此,有的占星学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解释:这些孩子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发展成他们星座赋予的性格。
⑨针对这个还击,艾森克做了第三次实验:这一次他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成人。这些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结果发现,如果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有何影响,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的传说就非常吻合。相反,如果调查对象对占星学没有太多了解,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的传说就不那么一致了。
⑩至此,实验的结论已经相当明确:人们会因为对占星学的了解以及对“星座性格”的相信,就会慢慢发展成那样的性格。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仅让他们看到那样的世界,也让他们相信那就是自己的性格,然后按照那样的性格来生活,最后真的成为了星座所描述的那样的人。阅读全文,请你概括出汉斯·艾森克三次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目的。
分别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他们从中间选择20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提供自己的出生日期,并且完成艾森克的人格调查问卷。()
(2)有的占星学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解释:这些孩子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发展成他们星座赋予的性格。“倒戈一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占星学传说认为,处女座的人性格较为内向,大多数时候更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 |
B.艾森克第一次实验,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但受到了占星学界的欢迎。 |
C.艾森克第二次实验的结论颠覆了占星学界的传统观念,这一结论的科学性受到占星学界的质疑。 |
D.艾森克三次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均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的不同。 |
阅读迟子建的《哑巴与春天》一文。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的黑,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地,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嚅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兼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题目。
⑴赏析第④段中画浪线的句子。(3分)
⑵文章中多次写到达子花,请分析第⑦段中写到达子花的作用。(3分)结尾说老哑巴是“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探究其中“春天”蕴含的多层含义。(4分)
鲁迅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请分析老哑巴与孔乙己的异同之处。(6分)
第②段结尾总结道:“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根据②段内容,说说“声”与“色”的具体体现。(4分)
“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