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②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④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⑤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⑥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⑦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⑧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⑨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选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 
| B.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 | 
|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 | 
选出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不如因善遇之 | 
| B.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 
| C.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 D.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 A.①②④⑥ | B.①②③⑥ | C.②③④⑥ | D.②③⑤⑥ | 
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 | 
| 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 
|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 
|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徇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
 【注释】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除:任命,授予官位。 | 
| B.讯问周至,咸称神明。咸:都,全。 | 
| C.诸将皆谓欲攻西围谓:以为,认为。 | 
| D.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度:度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一一知其款曲②其孰能讥之乎? | 
| B.①昔禹会诸侯于涂山②于嗟鸠兮。 | 
| C.①半济而后击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 
| D.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②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渊死后,为了稳定军心,郭淮临时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将,事后曹操正式授给郭淮主将符节。 | 
| B.文帝即位时,郭淮奉命前去祝贺,因路上“留迟”受到文帝严厉的责备,郭淮巧妙应对,得到太祖曹操的赏识。 | 
| C.太和五年,蜀国出兵卤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淮强迫羌人和胡人家家拿出粮食,避免了从关中运粮的麻烦。 | 
| D.羌人叛乱之时,夏侯霸率领大军驻扎在为翅,郭淮估计姜维必来攻打,果然不出所料,不过由于郭淮率兵适时到达,姜维退兵而去。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分)
 (3)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
 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 
 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 
 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庠言非所以祗天戒祗:恭敬。 | 
| B.在继先志,隆大业隆:兴盛。 | 
| C.宜损其制损:损害。 | 
| D.储嗣未正正:确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
 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 
|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 
|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 
|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竟不往。
 (2)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节选自《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谒:拜见 | 
| B.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克:攻克 | 
| C.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过:路过 | 
| D.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见:被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大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②再破张士诚兵
 ③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④所至辄访求豪隽
 ⑤大掠城中,奔于吴⑥克兰溪,从取婺州
|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①③④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蒋英拿出袖中的槌击打胡大海,击中脑部仆倒在地,连同他的儿子胡关住、郎中王恺都遇害。后来太祖命令诛杀蒋英,刺其血来祭奠胡大海。 | 
| B.当初,苗将蒋英、刘震、李福都从桐庐前来归降。胡大海爱惜人才,留用于部下,结果三人谋反作乱,胡大海反受其害。 | 
| C.胡大海跟从太祖攻破宁国,又同邓愈、李文忠从昱岭关攻打建德,并在淳安击败元军,活捉了四千余人。 | 
| D.胡大海的军队行进,远近的人争相归附。等到死去,听到消息的人无不流泪。他被追封为越国公,谧号为武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
 (2)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①历召: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 
|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 
|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 
|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③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 
|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 
|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 
|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苦烦,后皆便安之。
 (2)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痛恨 | 
| B.卒释去之去:使……离开 | 
| C.何乃残身苦形苦:痛苦 | 
|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责备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 
|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 
|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 
|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