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
【注释】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除:任命,授予官位。 |
B.讯问周至,咸称神明。咸:都,全。 |
C.诸将皆谓欲攻西围谓:以为,认为。 |
D.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度:度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一知其款曲②其孰能讥之乎? |
B.①昔禹会诸侯于涂山②于嗟鸠兮。 |
C.①半济而后击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
D.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②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渊死后,为了稳定军心,郭淮临时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将,事后曹操正式授给郭淮主将符节。 |
B.文帝即位时,郭淮奉命前去祝贺,因路上“留迟”受到文帝严厉的责备,郭淮巧妙应对,得到太祖曹操的赏识。 |
C.太和五年,蜀国出兵卤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淮强迫羌人和胡人家家拿出粮食,避免了从关中运粮的麻烦。 |
D.羌人叛乱之时,夏侯霸率领大军驻扎在为翅,郭淮估计姜维必来攻打,果然不出所料,不过由于郭淮率兵适时到达,姜维退兵而去。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分)
(3)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味、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之为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行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操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⑵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愿足下更虑之!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求:寻求
D.岂足多哉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雰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雰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居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
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势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7.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引:延请 B.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劝:劝阻
C.蜀虽险固,方胡为弱方:比较 D.师次彭模,去贼已近次: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B.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此又似是而非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
D.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袁乔有胆识、有谋略的一组是
A.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B.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D.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
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因而起初请他做司马他不肯去,直至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有了用武之地他才出山。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大敌寇中又以李势为最大危险,蜀国又物产丰富,形势险要,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先攻下来。
C.有人担心攻蜀胡人就会乘机进攻,袁乔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胡人必然会认为晋朝有所防备,捞不到好处,即使胡人进攻,留守诸军也能防备。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展开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