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文物展期间展出的泰山三宝之一的“黄釉青花葫芦瓶”。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敦厚,是瓷器中的极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断定该瓶为( )
| A.官窑烧制,青瓷 |
| B.民窑烧制,秘色瓷 |
| C.官窑烧制,青花瓷 |
| D.民窑烧制,珐琅瓷 |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 A.维护了社会公平 | B.有利于专制统治 |
| C.促进了文化融合 | D.加强了民族团结 |
《隋书• 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说明( )
| A.汉高祖认识到了秦亡之根本原因 | B.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
| 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 D.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
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
|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
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 A.吞并奥地利 | B.割占苏台德地区 |
|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 D.进攻波兰 |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
|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