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
C.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 D.古巴导弹危机的产物 |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 |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
B. |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
C. |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
D. |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 | 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 B. | 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
C. | 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 D. | 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 |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 |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 |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 B. |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
C. |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 D. |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